联系我们      

    [学者笔谈] 季向东:探求未知,永恒的使命和追求


    [发布时间]: 2011年10月31日
    • 暗物质无处不在,我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其探测出来,但目前为止,地球上最灵敏的探测器都无法探测到它的存在。
    • 目前,这项实验的进展非常迅速,我们已经确定了总体方案,探测器也正在建造之中,我们预计明年初能开始在四川开展实验。
    •  上海交大的物理学科发展正处于一个急速的转型期。我对交大物理系的定位是:它应该成为中国最强的物理系之一,成为交大最强的院系之一。
    •  我一直致力于物理系文化的塑造和养成。我积极推崇一种“大家都来参与、大家都有责任”的文化。我希望物理系以后的发展能够靠这种文化来推动它不断向前。

      记者:季教授,您好!有人把 暗物质的研究比喻成“打开通向未知世界大门”。我们曾经以为,身边各种形形色色、大大小小的物质,无论是目之所及,抑或目之所未及,都是由分子、原子、中 子等组成的;而现在这种传统认识正遭到质疑和挑战。您能否告诉我们,到底什么是神奇的“暗物质”?也请您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作一个简单的介绍。

      季向东:暗物质暗能量是基础物理的前沿问题。今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三位物理学家,他们的贡献是发现了暗能 量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,特别是近二、三十年来,人类对宇宙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。以前,我们以为地球、太阳、星星等这些物质的研究已经就是宇宙的全 部了。其实并非如此,主宰着宇宙命运的,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熟知的原子、分子之类的物质,而是暗能量和暗物质。根据现在的了解,暗能量约占宇宙总能量的 73%,暗物质约占宇宙总能量的23%,两者之和就占到宇宙总能量的96%。暗能量和暗物质它们的本性是什么?尽管我们知道它们在宇宙中占有多少比例和成 份,但研究起来还是很困难。在物理系的粒子物理宇宙学研究所,有一批人在研究暗能量和暗物质这些看来像是虚无飘渺的东西,我们称自己为“96%团队”(研 究宇宙普通物质之外那96%能量的团队)。其实,在我们身边,暗物质无处不在,我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其探测出来,但目前为止,地球上最灵敏 的探测器都无法探测到它的存在。

      记者:季教授,既然连最灵敏的探测器都无法探测出来,如何攻克这项难题?您正在进行的“基于液氙的暗物质探测实验”,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实验情况吗?

      季向东:我们暗物质实验研究团队的两位成员Karl Giboni教授和倪凯旋特别研究员正在参加国际“液氙合作组”(XENON Collaboration)在意大利Gran Sasso国家地下实验室进行的XENON100暗物质实验。这个实验是目前正在运行中的世界上最大的暗物质直接寻找实验。近两年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,在 国际大报和科学杂志上都有介绍。我们团队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,运用液氙技术研发下一代的吨量级的暗物质探测实验,利用位于四川的中国锦屏山地下实验室开展 研究,这个实验空间是由清华大学和二滩公司开发提供的。

      记者:我们知道,您组成了一个国际性合作组在开展这项实验,现在的进展情况如何?上海交大在研究团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?

      季向东:回想起来,我们做这项实验是从零开始的,因为上海交大以前没有粒子物理,2009年,我们几个来到 交大后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。学校给予了我们多方面的大力支持,我们也招聘了很多的研究人员,组成了一个交大团队。而我们的实验合作组也有来自于其他单位成 员,包括山东大学、中科院上海物理研究所和美国密西根大学等,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型合作团队。在这个合作组中,上海交大的研究团队处于主导地位。目前,这项 实验的进展非常迅速,我们已经确定了总体方案,探测器也正在建造之中,我们预计明年初能开始在四川开展实验。

      说到探测器,我要解释一下。因为暗物质跟普通物质几乎不相互作用,所以由普通物质而建成的探测器很难感知它的存在。暗物质有点像“幽灵”,到处 都有。但我们要把这个“幽灵”给“抓住”的话,需要造一个非常灵敏的探测器。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团队都在寻找暗物质,用的探测手段各有不同。我们是利用比较 成熟和易于做大的液氙技术,将氙气制冷至零下100°C,使其变成象水一样的透明液体。当暗物质跟氙原子发生碰撞时,氙原子就会发光,同时也会产生自由电 子。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想办法把这些微弱的光和几个自由电子探测出来,而且确认这些信号不是由其它原因引起的。

      记者:这的确是一项世界前沿、规模比较大的基础性研究。该项目完成后对上海交大,乃至整个国家将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?

      季向东: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:一是为开拓学生视野提供难得的机会。知识探求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。在研 究的过程中,有很多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加入到我们行列中来,他们有机会在国际化的大研究团队中,做一些世界科技前沿的探索,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锻炼机会。二 是提升和引领学校发展的基础研究。到目前为止,上海交大在科学前沿的基础性研究还不是很多,而在国外,一流的大学都有很强的基础研究。因此,对交大而言, 开展这种原创性的、世界前沿的基础研究非常必要和有意义,对学校的科研、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必将起到重要引领作用。三是重大基础问题研究能力的提升是国家 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。我们这个项目获得了科技部97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。国家很重视科学前沿的探索,特别是高度重视重大基础问题的研究。综 观科学前沿的很多方面,我们国家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大的差距,如何在若干方向的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,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。

      记者:您刚刚当选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。您和交大将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,这对提升交大物理学科将产生怎样的影响?

      季向东:中国物理学会是全国物理学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、公益性社会团体,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,倡导“献身、创新、求实、协作”的精神,努力促进物理学和有关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,是发展我国物理学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。

      上海交大的物理曾经是一个服务性的学科,它是为其他特别是工科的发展提供基础课教学服务。但现在大家越来越多地认识到,这种传统的认识和布局, 显然不是一个长久规划。在世界一流大学中,像麻省理工、加州理工等这样的世界名校,强大的理科形成了强大工科的坚实后盾。虽然他们的工科在全世界独占鳌 头,但他们的理科也同样是非常的强大,这说明理工科齐头并进的发展不单是非常重要,而且是非常必要。理科的发展的确能对工科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,特别是国 际上工科发展的前沿和很多物理学研究非常贴近。我在马里兰大学上的量子力学课,就有很多化学、电院和材料学院的人来听。我们交大的领导,还有许多其他学院 的老师们都希望把交大的物理学科发展起来。因此,我们要努力使物理学界更多地听到交大的声音,这对交大物理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。通过参加 中国物理学会的很多活动,加强上海交大物理系在物理学界的活跃度,可以和国内外同行一起探讨中国物理学科发展的未来,以此大幅度提升交大物理系在国内外物 理学界的地位,实现交大物理学科的跨越发展。

      记者:季教授,您除了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,同时也是上海交大物理学科的带头人,并担任物理系的主任。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,上海交大物理学科的发展态势如何?

      季向东:上海交大的物理学科发展正处于一个急速的转型期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从服务全校基础教学 向交大的重要学科转变,再向成长为学校的一个旗帜性学科转变,在这一转变过程中,物理学科必将成长为上海交大的一个亮点。二是从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的转 变,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我们一直把眼光和精力聚焦在应用领域,而物理研究的引领必须从重大的基础性问题入手。三是上海交大的物理学科正处于向世界一流 物理学科奋起直追的一个阶段。我们要认真把握好这个转型期的发展,实现大的高质量的跨越。

      记者:上海交大物理系在国内外高校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?它的发展定位是什么?发展瓶颈有哪些?面向未来,您对物理系的发展规划有何设想?

      季向东:自然科学基金反映了一个学校、一个院系科学研究的活跃程度。在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,上海交大物 理系拿到的基金数在国内高校中应是最多的之一。当然,我们离国内最强的物理系,象南大、北大、科大等,还有一定的差距。和国外一流高校的物理系相比,我们 的差距更大。但以前的差距可能是一个数量级的差距,现在这种差距正在减小。

      我对交大物理系的定位是:它应该成为中国最强的物理系之一,成为交大最强的院系之一。虽然起步晚,底子薄,但她正在迎头赶上,保持一个非常强劲 的发展势头。在十二五规划中,我们制定了很多目标,为自己树立了努力的方向。这个定位需要学校和物理系都达成共识,必须凝聚多方力量,我相信,有学校和兄 弟院系的支持,我们踏踏实实去努力,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。

      当前,物理系的发展瓶颈在于:一是资源的匹配。要把物理发展成为一个交大的亮点,必须加大资源投入力度。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,经济社会发展 迅速,出国深造的很多优秀人才都想回国,如何把这些人吸引到交大,是我们的首要任务。我认为,上海交大的将来,十年或二十年之后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吸 引到什么样的人才。二是我们的管理制度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相当距离。破解这个瓶颈需要倡导一种新的文化,通过文化建设来完善管理制度。我们亟需培育一种人 人有责任感的文化,一种信任的文化。如何使我们的教授更有责任感,能够时时处处为集体利益着想,为学校利益着想?怎样多倾听教授的声音,真正实现教授治 学?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。

      我来到交大物理系以后,做了很多铺垫的事情。我一直致力于物理系文化的塑造和养成。我积极推崇一种“大家都来参与,大家都有责任”的文化。我希 望物理系以后的发展能够靠这种文化来推动它不断向前。同时,在一种文化的引领和感召下,每位教授对物理学都非常感兴趣,并将其作为一生的追求,都在思考如 何把物理研究做好,怎样把学生教好、培养好。每一位老师对待自己的职业,不仅仅视其为一份工作,而是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,都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,对学生付 出真心和责任,对研究有锲而不舍的精神,形成一种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。

     


    版权所有©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